Home 主題專文 嬉皮催化劑:LSD、酸之旅、眾妙之門

嬉皮催化劑:LSD、酸之旅、眾妙之門

4010
0

 LSD_Bottle

無法否認,嬉皮文化中除了反戰、性與音樂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便是藥物(濫用)。

LSD (D-麥角酸二乙胺) 這個從 1943 年於實驗室誕生的半人工致幻劑,僅僅 100 毫克就能讓人長達 6 至 12 小時的感官、記憶與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早在50年代至 60 年代,此藥物除了醫學研究,更再情報戰發展的時代參與了些許;並且經由偶像、作家、藝術家、創作者的觸角擴大至人們的生活,讓人於戰後令人失望或苦悶的現實狀態得到解脫。

諸如 Aldous Huxley 所撰述多本用藥經驗作品、Timothy Leary 大力倡導 LSD 好處,或是我們熟知的 3J (Janis Joplin、Jimi Hendrix、Jim Morrison)、迷幻前衛先鋒 Pink Floyd 創團首腦 Syd Barrett、Paul McCartney與 John Lennon 無不與這款從黑麥黴菌提煉、合成的致幻劑有關,當然許多人也因為這個藥物構築起雄偉的巴別塔,頃刻直直墜入十八層地獄,身敗名裂甚至賠上性命。

到底 LSD 是否真的對人有益或有害?可能就跟目前世界上叫廣泛爭取的娛樂用大麻一般充滿爭議,但不得不承認,這個項藥物的影響真實的進入了嬉皮文化中的藝術創作發展中,例如用藥後的視覺異變特色,更成為該時代標誌性的色彩形式。

關於 LSD 這藥物的研究,早於英美兩國 50 至 60 年代有數千頁的文獻紀錄,甚至作家爭相推出相關作品。而諸如 Cary Grant、Federico Fellini 甚至 Bill Wilson 這位匿名戒酒會 (Alcoholics Anonymous) 的創始人之一,皆在 1950 年代藉由 LSD 之名進行了許多合法的精神病臨床實驗與治療。

美國中央情報局也曾經於 50 至 60 年代針對 LSD 與其他藥物進行上千次的科學實驗,並此祕密實驗代號為 MKUltra 。而 CIA 也積極的在針對 LSD 對神智影響的部份進行研究,嘗試將其作為一種可以控制思維的物質;而 MKUltra 在 1970 年中期曝光受到公眾的大幅關注,各種聽證會與被公開的解密文件集中於各種近乎瘋狂的心裡實驗,諸如觀察持續投藥高達 77 天保持在「靈行」狀態的對象;或在未告知的情況下投藥予隨機對象,當藥物發作後對「靈肉分離」的受試者進行長達數小時的審問等等。

這支 Youtube 影片標題說明 “CIA 資助實驗”,節錄自美國眾多此類公開性醫學心理實驗中之一,但是否是 LSD 被官方禁止之前所製作我們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這些政府機關為何都很喜歡資助類似這樣詭異的 “心理評估” 臨床實驗。這段影片中的實驗主題為 “典型精神分裂症”,藉由 LSD 25 誘導,而受試者至少看似非常願意在這種情況下受測的。

受試者透漏他名字為 Bill Millarc,34 歲來自洛杉磯的畫家;影片開始後,由醫師同時也為南加州醫學大學 (USC) 生理學系醫學博士 Nicholas A. Bercel (他為美國早期於 1951 年開始進行 LSD 實驗者) 主導,他給 Bill 投藥 100 毫克的液態 LSD,並且請 Bill 講述整個「酸之旅 (Acid Trip)」的體驗,同時進行採訪。

值得注意的是,片頭字卡 “Material furnished through the courtesy of Sandoz Pharmaceutical Co.” (料材來自 Sandoz 製藥公司慷慨提供),而這個瑞士製藥公司即為 LSD 之父 Albert Hoffman 於 1943 年偶然合成出 LSD,並且發現其致幻功效而聲名大噪時服務的地方。)

沒過多久,Bill 隨即開始回報一些生理上的反應,藥效開始發揮。他對反胃感產生愉悅,開始聽見天使唱歌,看見奇幻的橘色與紫色等等;我們可以看到他十分努力的試著專注的回答醫師的問題,直到他越陷越深進入”神秘空間”,無法控制情緒的歡笑與流淚。

許多人都在網路上看過使用藥物後的藝術創作,也有不少音樂人依靠藥物創作出超凡作品的傳聞;在此醫生也透過嘗試讓 Bill 繪製炭筆素描,並讓用藥前的作品與用藥後的作品進行交叉比較,很明顯的能看出前後兩者的不同,但是否有增加他的藝術天份就見仁見智了。

在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醫生試圖拍手讓 Bill 意識不再飄遠,但似乎打斷了一個突破現況的時刻,此舉也惹惱了 Bill,讓他明顯的不悅的說「我本來要到另一頭去了,被你打斷了,我猜想剛剛我就快要抵達另一端了。」

也許門的另一端,就是 Huxley 所著《眾妙之門》(The Doors of-Perception)的彼端,也是 The Doors 想訴說的那個次元,也是《猜火車》中馬桶之後的寬闊…但在保守的立場與部份醫學權威的反對態度,一般人實在無法輕易一窺究竟而全身而退;在此除了簡述嬉皮文化中的藝術源頭外,想提醒讀者的便是反思對當下時事批判是否略顯倉促。

反思天然的精神刺激物質在生活中其實並不少見,處處可見的可可、巧克力、煙草、葡萄酒、咖啡、可樂果、鹽、糖、檳榔、等等許多成為全球流通商品,為何有些則否,這與西方人的偏好、宗教信仰、文化有非常大的關係 (可見《上癮五百年》一書作者 David T. Courtwright 所提出的質疑);而也許這些被廣泛使用的天然刺激物,便是造就主流價值關與主流美學的源頭吧?

而我想跨過鹽巴與糖甚至餿水油的眾妙之門大概就會出現這種東西吧…

文/李 鑫
資料來源:Dangerous minds/ Wikipedia/ 藥平等:藥物政治與科學
圖片來源:Dangerous minds/ Wikipedia/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