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企劃專文 "搖滾客"封面人物 【搖滾客 封面人物】劉阿雅

【搖滾客 封面人物】劉阿雅

2797
0
IMG_7404
劉阿雅

喜歡電子音樂的你,一定對網站「耳朵蟲」不陌生,內容不乏電子音樂曲風分析、表演者作品介紹,甚至廣到音樂環境都有深入的探討。今晚 Roxy Rocker 要介紹這位神祕的網站創辦人——劉阿雅,身兼 DJ 及 promoter 的他,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又有著什麼樣的理念經營這個網站?台灣電子音樂環境又將面臨什麼挑戰?讓我們一同進入劉阿雅的電子音樂世界—





接觸音樂契機

我哥應該是從小影響我聽音樂的關鍵人物。他高中時開始聽一些西洋音樂,我跟他差六歲,也會跟著聽。還記得我家的第一張 CD 是 Tracy Chapman 的專輯,之後漸漸會開始聽一些比較藍調或搖滾的的作品,像是 Jimi Hendrix;還有 Guns n’ Roses、Skid Row 等音樂,約莫那時開始覺得很有趣。

真正接觸到電子音樂的契機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 林強 為電影《南國再見,南國》創作配樂,其中第一首〈自我毀滅〉,與以往聽的音樂完全不同,點燃了我的興趣。直到高三,朋友丟了一些 trip hop 的音樂給我,像 Massive Attack,那時又剛好流行所謂的 big beat,比方 Fatboy Slim、Prodigy 等,我才開始聽大量的電子音樂。後來考上輔仁大學後我就跑去學 bass,那時候在杰克音樂跟 夏子祥 老師學一些 funky 的技巧。後來我看教室旁邊有很多人在彈自己的東西,決定在 PTT 上揪團舉辦活動 free jam,才開啟了對音樂的好奇及興趣。

林強〈自我毀滅〉:

DJ 生涯啟蒙

輔仁大學以前有 DJ 社,就是現在的 DJ J6 在當時創立的,但畢業之後就消失了。所以我們想要重新創社,找了一群同好開始草創社團,但當時大家談事情或開會技巧不是很熟練,經常陷入一片冷場的狀況,DJ 器材又在旁邊,有很多 DJ 就順便帶唱片來玩,我就在旁邊看,漸漸的覺得 DJ 好像不是很困難。會議結束後,我就跟他們借唱片來放,但其實當時我根本不會操作,只能自己慢慢摸,不懂就問其他同學,才開始搞懂 DJ 這件事情,逐漸進入狀況。

剛好那時 Tower Records 也收起來,Tower 的員工就自己出來開唱片行,就是現在 有種唱片 的店長 阿道,我們就一起上班,那時候我才開始買黑膠唱片。當時我有一個想法:有這麼多優秀的 DJ,為什麼沒有地方可以放?因此我決定開始辦活動,結果在活動前一周我就入伍了,沒參與到有點可惜(笑)。但這也替我奠定了後來成為 promoter 的基石,辦活動到現在其實想法都差不多。

IMG_7331
劉阿雅談 DJ 生涯
進入Techno世界

在有種唱片的那段時間對我影響滿大的,因為我在那之前是會放一些所謂 soulful house、urban、funky house、deep house 這些東西。後來那時候第一張買 了 Paul Woolford〈Erotic Discourse〉,他整首歌裡面音色大概沒有超出五個吧,整首七八分鐘就這樣一直「咖咖咖」,我那時候聽就覺得太屌了,這樣子也可以做出一首這麼好聽的歌,就開始去買那些唱片,到後來自己有再去看國外的文章,追那些脈絡。

其實像以前的 techno 或 detroit techno 以及柏林的 hot techno,你只要了解愈多,慢慢就會區分出來,什麼是有 grooving,什麼不會有。我會覺得不管放什麼音樂,還是要有個 groove,原則上要讓人家可以跳,就不會兩眼無神放空神遊。

Paul Woolford〈Erotic Discourse〉:

血淚交織的派對組織

2007 年退伍之後,一時之前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決定繼續辦活動。年底時我們開始有這個發想,找了兩個朋友開始規劃,就辦了第一次比較有規模的活動。雖然來了 5、600人,票價也到 400 元,照理說可以小賺一筆,但我們成本的計算太爛了,平均下來一個人才拿到 900 元。可是客人都覺得很好玩,於是又被慫恿繼續辦活動。

其實做活動壓力非常大,要做到收支平衡很不容易,所以中間很多夥伴也來來去去,但我還是很感謝他們,得以讓活動持續下去。活動辦到後來,會覺得說努力這麼久,結果一個晚上就燒完了,其他人會不太知道我們在幹嘛,所以漸漸的沒有辦這麼多活動。

劉阿雅曾邀請到美國底特律 DJ Robert Hood 來台演出:

耳朵蟲網站

後來我的粉絲頁面也到了一定人數,想說開始來寫些東西,便成立了「耳朵蟲」網站。寫文章雖然也不輕鬆,但會覺得做的事情有留下來。雖然我們只寫電子音樂,可是在某個區塊上就變成所謂的雞首。現在 EDM 也很流行,推廣 EDM 的網站越來越多,但是看過之後覺得他們對電子音樂前面的脈絡不太了解。所以我們網站多少還能為未來留下一些資訊,讓後面的人有跡可循。

國外電子音樂環境

目前國外的電子音樂環境與台灣正好處於相反的狀況。我們以場地來分析,香港有很多 live house 的場地或室內的地方越來越負擔不起,就一直往外辦,最後就搬去赤臘角,藏身在工廈裡面;德國柏林雖現今蓬勃發展,但當初卻是最貧乏的一區,藝術家們因此聚集,才開啟柏林的新生命。類似這種狀況發生在台灣,以台北來說,大家都只會覺得開店要開在東區才有人潮,但現實問題就是店租貴到不行,怎麼可能開在東區?可是開外面人家又不來,這也是兩難的地方。如果產生了一個地方,讓藝術家可以進去發展,也許就會成為新的藝術場景。只是回來台灣之後,因為背景關係會有一些艱困的地方。但我覺得也不用一直羨慕國外,了解現況就好。





另外就是至今還沒有完整措施的 live house 問題,台灣從 03 年開始講音樂展演空間,或是表演藝術展演空間及電音 club,其實這三個領域問題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家就要區分搖滾樂、劇場、電子音樂等不同領域,可是場地的狀況卻是一樣處於劣勢。我是覺得沒必要分這麼細,而且也不符合現況,獨自一掛也沒辦法解決問題,應該要團結起來處理,如果整個配套措施順利完成之後,你可以做你的,我可以做我的,這樣不是很好嗎?

IMG_7359
劉阿雅談論國外電子音樂環境
台灣電子音樂環境現況

台灣電音演出現場的狀況也很多,部分不肖 DJ 都會認為舞客不懂,所以活動有假動作放音樂的、把音場弄得很髒等光怪陸離的事都有。雖然客人也許不知道,但他們感覺得到,會覺得哪裡怪怪的,慢慢的就不來了。如果每個地方都是這樣不對勁,久了會覺得這個不對勁是對的,這種客人我也遇過。

不過 DJ 也有 DJ 的難處,經常聽到「DJ 要教育舞客」,那 DJ 的教育是怎麼來的?有時要配合老闆、舞客喜好,偶而還要配合吧檯活動,到底要怎麼放?這樣 DJ 的品味很難去展現出來,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我會覺得作品在沒有拘束的狀況下會比較有趣。我認為 DJ 和客人彼此都要求進步,其實要求客人知道這麼多,有點沒意義,反而這個工作應該是 promoter 要去把關才對。

IMG_7320
劉阿雅提到台灣 DJ 面臨窘境

台灣 DJ 目前還面臨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舞台太少。在 promoter 跟舞客中間有一個「資訊不對稱」,就是你找國外 DJ 來放,大家都會寫的飛天鑽地,而且越沒有名氣越敢寫,我覺得這樣不太好,讓你誤以為國外 DJ 真的比較厲害,間接壓縮到台灣 DJ 的舞台空間,其實沒有這種事情,台灣的 DJ 還是很不錯的。

 




 

台灣 DJ 只是比較缺少機會跟環境,這跟樂手一樣,要花很長的時間在練習,技巧才會純熟。如果說已經在家裡練習了很久,卻沒有可以上台演出磨練的機會,要進步幾乎是非常困難。所以目前還是卡在場地的問題,因為做出來的東西還是要拿到舞池去試,才知道說這個東西有沒有打中客人的心。你在家裡可能自己聽了兩千遍,覺得這個真好聽,但也就只有你一個聽而已,只能當藝術家,如果沒有這個環境跟場地去培養的話,還是會很困難。所以場地還是要成長起來啦,但這個問題還是會回到政府法規上。


台灣電子音樂環境面臨了更大的挑戰,除了場地問題外,要如何跳脫刻板印象,以及政府政策的應對,都是現今需要進一步探討、改變的部分,才有辦法繼續向上發展。另外台灣 DJ 沒有舞台伸展拳腳也是一大問題,舞客也要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讓推廣者引領建立台灣音樂場景,才能逐漸翻轉現今僵化的局面。

>>瀏覽耳朵蟲網站

 

文/Jhen/Krist
攝影/Cartney
審訂/Vincent
圖片 & 資料來源/RoxyRocker採訪團隊

ROXY 官方 LINE 帳號 :